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1
凤凰老江发现栏目:据报道,我国城市雕塑每年新增一万座,但是近几年民众对城市雕塑质量的良莠不齐,甚至不少恶俗雕塑的出现诟病不已。您认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否有基本的审美标准?
曾振伟:雕塑既为公共艺术服务,也是政府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政府通过雕塑等公共艺术把政府的政治心理推广给民众,这是雕塑这种公共艺术的职能之一。在艺术审美层面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意识,而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盛唐时期中国的文化理念是以圆润为美,莫高窟中有很多雕像都是盛唐时期的。但是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的文化和审美意识走向了多元化。人们对传统千年形成的审美方式内在诉求有所变化。现在教育体系导致很多雕塑家、艺术家对历史文化每个阶段的特征了解的不够,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审美标准开始变得莫衷一是。但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还是具有基本的审美标准的,不能违背公共的道德标准,不能反人类、反社会,而且要履行一定的文化职能
凤凰老江发现栏目: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有底线吗?
曾振伟:有底线的,不能过分推崇暴力色情,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之前要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和个人素养,要考虑到自己创作的公共艺术对周边人的行为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广州以前就出现过一个“三明治”(两男一女的躶体形象上下层叠)的恶俗雕塑,令人惊奇的是这样明显宣扬色情,违反社会道德伦理的雕塑是怎么允许摆放出来的?虽然它后来已经拆除了,但是明显是城雕委员会的职责没有履行到位。
恶俗雕塑的创作者根本不能算艺术家
凤凰老江发现栏目:不久前有网络媒体发起“全国十大丑陋雕塑”评选,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恶俗的公共雕塑呢?是我们过于保守还是雕塑家冲破了底线呢?
曾振伟:这些恶俗雕塑的创作者根本不能算艺术家。所有以冲破底线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追求的艺术家,是最不负责任的。恶俗的公共雕塑就是违背了大众的美学标准。公共的美学标准和个体的美学标准是有区别的。个体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但公共雕塑是给社会大众欣赏的,作为公共艺术必须符合这个时期和你所摆放的区域的大众审美标准,不能跨越社会文化和道德、法律的界限,同时实践培养大众文化情操的职能。尤其是,不管你是多厉害的艺术家,都不能违背公共的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上,艺术家的创作是不自由的。欣赏艺术是需要学习的,现在我们的科技和生活进步了,但不代表我们的文化美学也进步了。但是民众的关注对艺术家也是一种鞭策。有些恶俗雕塑的雕塑家们是冲破了法律、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底线的,艺术家要有自我的约束力。恶俗雕塑大行其道在于缺乏一种严肃的文化情操。现在有些大专院校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甚至审丑的,这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雕塑艺术的教育应该有所反思,关键不是教学生怎么做雕塑,而是怎么思考做雕塑。
公共雕塑管理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圈子文化
凤凰老江发现栏目:广州目前的城市雕塑“恶俗现象”怎样,比例多大?
曾振伟:广州公共艺术相对比较粗糙,虽然有些小品类的公共艺术做的还不错。公共艺术包括叙事式的公共雕塑,要求很真实的反映。上下九步行街部分雕塑则做得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人物形象过于尖嘴猴腮,缺乏一种美的追求。而广州金融街沿江路那个公共雕塑就其丑无比。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很多雕塑家把公共雕塑当成是项目和工程,这是一种很没文化责任的态度。公共雕塑的伟大之处应该是在于它是对所在区域的文化支撑,而不是简单的摆设。我始终认为不能让公共艺术变成一种工程,更不能让那些把公共艺术当作工程的人来做公共艺术。
凤凰老江发现栏目:国外做公共艺术和中国有何不同?
曾振伟:国外做公共艺术会做很多调查,经历严格的筛选。比如日本的很多公共艺术并不是日本艺术家创作的,大部分还是国外艺术家创作的,因为对公共艺术要求很高,必须具有一种文化的张力,同时和摆放场地的文化氛围相吻合。中国的公共艺术管理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圈子文化。中国有雕塑管理委员会,也规定了公共雕塑不能反政府、反人类,设置了公共雕塑的底线,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公共雕塑作为公共文化的载体,必须具备社会文化的职能,不能让公共艺术变成一种工程,而应该对它所摆放的这个区域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立一种正常的公共艺术评判标准。